一条普通步道尽头,驴友拨开芒草惊见160年兵营!文保:原地别动
浙江宁波鄞州横溪镇,海拔约 465 米的小百步剑峰西麓,再普通不过的一条野趣登山步道,2024年12月却被一位名叫朱封收的本地驴友意外带入了公众视野。那天他像往常一样背着相机找取景点,拨开最后一片芒草,迎面赫然是一段3米多高、毛石干砌的残墙,墙根下四只60×70厘米的方孔像瞪着他的黑眼睛。
再往北20米,两口直径2.4米的椭圆池沿山势错落,井壁毛石环砌,积水只剩底部一圈墨绿。
朱封收拍下照片发到朋友圈,配文“山上好像有老军营”,三小时后鄞州区文保中心主任金琪军留言:原地别动,我们马上到。
第二天,一支由文保、方志、档案部门组成的联合小队踩着薄霜上山,现场勘查的初步结论:这是一处太平天国时期的兵营遗址,建造与使用年代可能与十九世纪中后期的浙东历史密切相关。
现场丈量数据很快公布:古道东侧营房坐东朝西,西侧营房坐西朝东,面阔21.5米,进深7.8米,现存两道正屋、一间偏房,墙体均用就近凝灰岩毛石干垒,石块之间没发现任何石灰,却能在160多年风雨里屹立,靠的完全是匠人毛石错缝干垒的老手法。
屋内地坪原铺石板,如今被灌木顶得七拱八翘;屋脊残高3.9米,脊檐处还残留几处用来插旗杆或支撑屋顶的圆孔。
最令专家兴奋的是墙根那四只“黑眼睛”,它们对应的是传统兵营“通风孔”或“枪孔”,既利于火药防潮,又可在遭遇突袭时形成交叉射击。
两口蓄水池上下高差仅3米,上池饮水、下池盥洗,完全符合清代湘军及同期地方武装营制“水火分立”的卫生要求。
浙江曾是太平天国后期历史见证地之一。
据史料记载,1861年曾有军事力量从金华北上,连克宁波府属县。
清方则急调官方部队入浙,双方在宁波外围拉锯七个月,大小百余战。
横溪恰好处于四明山—宁波府城—象山港古驿道的咽喉,史料里多次出现“部队筑垒亭溪岭,以扼官军”的记载,而亭溪岭与小百步剑峰仅隔一条山脊,直线距离不足两公里。
把残墙、古道、地势和史料四线对齐,金琪军得出初步判断:小百步剑营地应是当时的一处前哨营地,与亭溪岭主营互为犄角,组成一个纵深五里的“山脊防线”,用来监视官方部队从宁波经横溪进犯的四通要道。
宁波地区上一次发现成规模的太平天国军事遗存,还是1982年象山县鹤浦镇挖出的夯土炮台,40年来再无新增,因此小百步剑遗址的出现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芮国耀在实地走访后给出三点价值判断:
第一,这是浙江境内现存海拔最高、保存墙体最高、营房单元最清晰的太平军山地兵营;
第二,遗址内“水池—营房—哨台”三位一体布局,为研究当时山地防御体系提供了实物样本;
第三,毛石干砌技术大量运用于军事临时建筑,反映太平天国后期“就地取材、快速筑垒”的普遍战术思想,也补上了浙江清代民间建筑工艺链条的缺口。
对当地村民而言,发现带来的震撼更直接。
67岁的横溪岭下村老支书回忆,小时候上山打柴就见过这些“石头厝”,老人说是“长毛寨”。“长毛”是民间对一段过往历史的特定称呼,但谁也没把它当真。
如今专家上门,他才知道祖辈口传的地名并非空穴来风。
更惊喜的是,遗址山脚底本已废弃的亭溪岭古道,近期搜索量骤增,某户外平台线路点赞量翻了三倍,村里几家农家乐元旦假期迎来“满房”。
鄞州区文旅部门已着手调研并计划启动 “四明山太平军遗迹走廊” 规划,计划把亭溪岭、小百步剑、金峨山三处残营串成一条8公里的“云端研学线”,既保护遗址,也给山区共富添一条新赛道。
不过,文保工作者也表达了担忧:毛石墙体本就靠自重咬合,树根、雨水、冻胀随时可能导致坍塌;
遗址距山脚步道仅15分钟路程,一旦打卡人数激增,人为踩踏、拓印、搬动石块都会带来二次破坏。
金琪军透露,他们已用三维激光扫描完成毫米级建模,下一步将搭建数字兵营线上展示,同时在山口设置可逆钢栈道,把游客隔离在安全距离外。
保护是第一位的,研究要跟上,利用要让位于保护,这是专家给出的底线。
朱封收的一次随手拍,让160多年前金戈铁马的回声重新被听见,也让一座小山村看见自己家门口的文化含金量。
当下我们热衷寻找网红打卡点,经常忽略脚下的土地曾经发生过不平凡的故事。
愿我们下次走近它时,带上的不仅是相机,更有对真实和完整的敬畏。
让我们共同遵守:只留下脚印,只带走回忆。
让残墙继续站立,故事继续流传,这才是我们送给历史和未来最好的礼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