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0 12:04

28年荒滩到港交所!尹同跃“跳槽、跳江、跳伞”,每步都赌上全部

2025年9月25日,奇瑞汽车在港交所敲了钟。

这次上市募集了差不多91亿港元,首日总市值就到了1841亿港元,成了港交所今年最大的车企IPO。
这事儿一出来,不少人都在夸奇瑞厉害,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一切的背后,全靠一个头发白了的大叔,尹同跃。
他那“跳槽、跳江、跳伞”的三件事,每一件都把奇瑞从不同的坎儿里拉了出来,说他是奇瑞的灵魂人物,一点都不夸张,尹同跃不是一开始就搞自主创业的。

他1962年生在安徽巢湖,是1978年后村里第一个大学生,读的是安徽工学院的汽车制造专业,现在这学校并入了合肥工业大学,1984年毕业以后,他进了一汽红旗轿车厂当工艺员。
说实话,那时候能进一汽,相当于端上了铁饭碗,尹同跃也够拼,没几年就成了一汽的核心人才。
1989年到1991年,他还去德国、美国学过当时最先进的汽车制造技术,回来后又参与了一汽大众的筹备工作。
一汽大众1991年成立的时候,是国内第一个跟国际汽车巨头搞大规模合资的乘用车企业。

尹同跃后来当上了一汽大众总装车间主任兼物流科科长,还拿了一汽“十大杰出青年”的称号。
本来尹同跃在一汽的日子能过得很安稳,可1995年的时候,安徽芜湖的代表团去一汽参观,找到了他。
那时候芜湖正想转型,原来的支柱产业轻纺不行了,就想搞汽车城。
找了好几年,项目一直推进不下去,特别缺像尹同跃这样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

代表团里有人跟他说“总是为外国人做事没有出息”,这句话正好戳中了尹同跃心里的“中国车”梦想。
老实讲,换作是我,当时未必有这勇气,一汽的高管位置,意味着稳定的收入和体面的社会地位,放弃这些去芜湖的荒滩创业,搁谁都得掂量掂量。
但尹同跃还真就这么干了,背着行李从长春跑到芜湖,一头扎进了自主造车的事儿里。

1997年的时候,奇瑞的办公地就在芜湖北郊的荒滩上,租了几间破旧的工棚,大家都叫它“小草房”。
那地方四壁透风,房顶还漏雨,室外的草地上,随处可见附近农家的鸡鸭牛羊。
员工们夏天要骑20公里自行车来上班,电脑经常被热到死机;冬天更惨,技术人员的手冻得都麻了,还得攥着笔画图。
本来想靠引进技术省点事,但后来发现创业路上的第一个大坎儿,还得从发动机说起。

燃油汽车的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三大件里,发动机就是“汽车心脏”,也是出了名的难搞。
尹同跃自己都说,在一汽的时候,大家都绕着发动机走,不敢碰,因为这东西太难了,简直是“魔鬼”,可奇瑞创业,偏偏就从发动机开始。
一开始,奇瑞想从英国DP公司引进一条二手福特发动机生产线,尹同跃说过,买这些设备的钱,都是农村老太太们卖鸡蛋凑出来的。

1998年设备运到芜湖港口的时候,为了防止零件丢了,奇瑞的人甚至骑着自行车跟在运输卡车后面“捡漏”。
更气人的是英方工程师的态度,夏天那么热,奇瑞的员工在旁边盯着调试,英方却不让他们进调试车间,连看都不让看。
有一次画一段配料运道的图纸,本来一个小时就能搞定的活儿,英方工程师用了一周,画出来的尺寸还对不上,奇瑞的一位老专家气得直接把图纸撕了。
很显然,靠别人是靠不住了,尹同跃这时候拿出了硬汉的劲儿,立下军令状:“如果这个项目在我手里干砸了,我就领着大家一起跳长江。”

为了抢时间,奇瑞实行了“715”工作制,就是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5小时。
1999年5月,奇瑞的发动机成功点火;到了12月,第一辆奇瑞汽车下线了。
本来想开车去合肥给省里报喜,结果车开到合肥东门就抛锚了,尹同跃后来回忆起这事儿还能笑出来,说实话,这心态是真硬。
换作别人,可能早就慌了神,可他还能看得开,这份定力不是谁都有的,2001年,奇瑞自主开发的第一款轿车“风云”上市了。

这车卖得特别火,结果却传出了“奇瑞奇瑞、修车排队”的说法,搞不清当时外界怎么就传成“质量差”了。
其实根本不是故障率高,是车卖得太好,售后网点又依赖合作方,加上那时候物流水平不行,零部件供应不及时,才导致修车要排队。

这哪儿是质量问题,分明是“幸福的烦恼”,尹同跃也没在公关上辩解,他觉得说再多不如做给人看。
从“修车排队”到十万公里测试:尹同跃用行动撕标签,够狠2008年4月北京车展期间,奇瑞搞了个大动作,启动奇瑞A3“十万公里连续不间断公开测试”。
找了18位专业试车手,交替驾驶3辆A3轿车,白天黑夜不停歇,往返于北京和芜湖之间。

整整66个昼夜过去,车队到终点站的时候,三辆车累计跑了100070公里。
底盘、发动机这些核心部件全程没出问题,就只有少量装配松动的非核心问题。
说实话,当时自主车企都被贴着“质量差”的标签,奇瑞这一下算是直接破局了。
十万公里不是小数目,相当于普通车主开五六年的里程,能跑下来还没大问题,直接打了不少质疑者的脸。

别的车企都在实验室里测数据,尹同跃偏要拉到路上跑给大家看,这份底气,不是谁都有。
从那以后,“修车排队”的标签才算慢慢从奇瑞身上撕了下来。
解决了质量质疑,尹同跃对品质的要求反而更严了,2025年3月18日,他公开说,汽车产品上市前,他和奇瑞的高管会做“跳伞厂长”。
这说法是从二战来的,那时候军方验证降落伞质量,会让生产厂家的负责人亲自跳伞。

尹同跃他们就是想先“赌上自己的身家性命”,反复验证产品安全了,才交给用户。
现在奇瑞还给用户承诺“终身质保”,而且截至目前,奇瑞是自主品牌里获得全球“五星安全”验证最多的车企,一共有41款车型拿到了中国NCAP、欧洲NCAP、东盟NCAP这些认证。
欧洲NCAP的测试特别严苛,含了正面、侧面、行人保护等好几个维度,奇瑞就有12款车拿了它的五星。
2025年国内能推出“终身质保”的自主车企就3家,奇瑞还是唯一一家覆盖全球市场的。

如此看来,尹同跃这“跳伞”的说法不是瞎闹,是把自己和产品绑在了一起,你想啊,老板都敢赌上自己的安全,消费者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28年一头白发:尹同跃的三“跳”,跳的是中国自主汽车的出路从1997年奇瑞在“小草房”起步,到2025年登陆港交所,整整28年,尹同跃也从当年的黑发青年,变成了现在的白头大叔。
他自己说过,“这就是时间流动的力量,它让一代代奇瑞人变老了,却会让一代又一代的奇瑞汽车永葆青春”,老实讲,看着尹同跃现在的白发,就能想到这28年有多难。

从没人看好的荒滩项目,到现在全球乘用车销量第十一、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第二的规模,这不是运气,是他每一次“跳”都踩在了点子上。
有人说他太冒险,跳槽丢了铁饭碗,跳江赌上了项目,跳伞绑上了名声,但我觉得这正是自主车企需要的劲儿。
如果都求稳,都不敢突破,那中国车可能至今还得靠合资,哪来现在的全球竞争力?

奇瑞这次上市,是它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但回过头看,尹同跃的三“跳”才是关键。
为了“中国车”梦想跳槽,让奇瑞有了起步的可能;为了突破发动机难关立“跳江”军令状,让奇瑞有了核心技术;为了品质“跳伞”守护口碑,让奇瑞站稳了脚跟。
这三“跳”里,藏着的是尹同跃的“硬汉”精神,也藏着中国自主汽车从追赶到超越的密码。

毫无疑问,未来新能源汽车时代,竞争会更激烈,但有尹同跃这样敢拼敢守的带头人,奇瑞说不定还能再“跳”出更高的高度。
而奇瑞的故事,也能给更多自主车企打个样,只要敢坚持、敢突破,中国车一定能在全球市场上闯出自己的一片天。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28年荒滩到港交所!尹同跃“跳槽、跳江、跳伞”,每步都赌上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