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3 21:16

河北省栾城区部分乡镇、村庄及特色地名名称来源的总结

一、栾城区整体名称来源
栾城区名源于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栾书的封邑。据《栾城县志》记载,周定王二十年(前587年),栾书因战功受封于今栾城区域,称“栾邑”。西汉置关县,东汉章和元年(87年)改称栾城县,取“栾武子肇封”之意。唐代曾短暂改称“栾氏县”,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复名“栾城”,沿用至今。2014年撤县设区,仍以“栾城”为名。境内栾武台(栾书墓冢)、柴武台(西汉大将柴武墓冢)等遗址,印证其作为“春秋古邑”的文化地位

二、乡镇名称来源
1. 栾城镇
自东汉起为县治所在地,因春秋时期为栾邑核心区域得名。镇内“东关、西关、南关”以古城方位命名,“高疃”因地处洨河故堤高地得名。栾武台遗址位于镇西北,现存唐代“栾武庙”残碑与元代陨石“飞来石”,记载栾书家族兴衰 。
2. 窦妪镇
因镇政府驻窦妪村得名。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窦建德之子与奶妈避难于此,初称“窦妪屯”,后演变为“窦妪”。镇内“南北赵村”因位于洨河故道两侧、赵姓聚居得名,村北清明桥为唐代古桥,是苏味道后裔祭祖必经之路 。
3. 冶河镇
因古冶河(运粮河)穿境而过得名,历史上曾名城上堡。镇内“南客村”因唐代驿站“南客驿”得名,现存千年古梨树群;“乏马村”因元代驿道马匹休憩地得名,民间传说辽太宗耶律德光病逝于此,留下《兰亭集序》刻石。
4. 柳林屯乡
因乡政府驻柳林屯村得名。明初山西移民重建村庄时,在四周广植柳树,故名“柳林屯” 。乡内“河庄村”因紧邻运粮河得名,“圪塔头村”因土丘地貌得名,现存清代“圪塔头庙会”碑刻。
5. 南高乡
因地处高阜得名,清代分设南高、北高、西高三村。乡内“北安庄”因明代移民祈求平安得名,“西宫村”因元代西宫寺得名,现存“西宫大蜡会”非遗项目,以巨型蜡烛祭祀闻名。
6. 西营乡
因明代军屯“西营”得名,境内“吴家辛庄”“张家辛庄”等村名,反映山西移民垦荒历史。乡内“胡家寨”因元末义军首领胡大海屯兵得名,现存明代寨墙遗址。
三、村庄名称来源
1. 苏邱村
因唐代宰相苏味道归葬于此得名。村北苏味道墓为省级文保单位,修复后立有“三苏祖籍”碑刻,每年清明苏氏后裔至此祭祖 。
2. 浔阳村
原名“孙杨村”,因地处浔河南岸改称“浔阳”。村内冯姓为主,相传为明代官员冯祥故里,现存“冯氏宗祠”与百年柏树坟。
3. 寺北柴村
因位于善众寺北、柴姓聚居得名。寺内曾驻锡唐代玄奘,现存五代“善众寺碑”残片,记载柴武台历史 。
4. 范台村
唐代以前称“范台”,因村南土台得名。清代因打铁业兴盛改称“铁匠屯”,后复名“范台”,现存宋代古井与明代“范台庙会”碑刻。
5. 乏马村
元代为驿道驿站,因马匹疲惫休憩得名。村北“杀狐林”遗址,唐代因击杀突厥骑兵得名,后雅化为“杀胡林”,相传辽太宗耶律德光病逝于此,留下《兰亭集序》刻石 。
四、其他特色地名
1. 栾武台
位于栾城镇西北,为春秋时期栾书墓冢。台高4-5米,现存唐代“栾武庙”残碑与元代陨石“飞来石”,记载栾书家族兴衰。明代曾在此设“河洛书院”,现为空军雷达驻地 。
2. 柴武台文化公园
西汉大将柴武墓冢,南北朝时建善众寺,唐代玄奘曾在此挂锡。1953年墓冢被平,现为文化公园,园内“凌云阁”可俯瞰全城,保留清代“柴台晓雾”石碑 。
3. 苏东坡祖籍纪念馆
位于栾城镇,纪念宋代文学家苏轼祖籍栾城。馆内陈列苏氏源流碑刻、三苏手迹拓片,与四川眉山三苏祠形成“南北呼应”文化格局。
4. 清明桥
位于窦妪镇南北赵村之间,唐代开元年间始建,为单拱石桥。桥身刻有“清明桥”三字,相传为苏味道后裔祭祖必经之路,现存清代“重修清明桥碑”
栾城区地名体系呈现“春秋古邑—移民屯垦—红色记忆”三重特征。从栾武台的封邑遗风,到明代山西移民的“柳林屯”“乏马村”;从苏味道墓的文化标识,到周家庄乡的人民公社印记,每个地名都是华北平原历史变迁的缩影。自然地理(如洨河、冶河)与人文事件(如窦建德避难、三苏寻根)交织,形成“古驿道、梨乡文化、红色地标”三大文化脉络。这些地名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是栾城作为“燕赵咽喉”“诗经故里”的活态见证,为研究华北城市发展史、移民史及水文化提供了鲜活样本。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河北省栾城区部分乡镇、村庄及特色地名名称来源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