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IM引爆终端革命!三大运营商遭遇挑战,这些企业已抢先布局
一场由eSIM技术引爆的终端革命正悄然到来,苹果、华为等巨头率先发力,三大运营商面临转型阵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纷纷抢滩布局。eSIM,即嵌入式SIM卡,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一场通信革命。与传统SIM卡相比,eSIM将SIM卡功能直接嵌入设备芯片中,无需物理插槽,通过网络远程配置运营商信息。随着2025年下半年三大运营商重启eSIM业务,以及苹果、华为等手机厂商在新机型中取消物理卡槽,中国eSIM市场正迎来爆发式增长。
01 技术破局:eSIM如何终结物理SIM卡?eSIM技术的核心在于将传统SIM卡的功能集成在设备芯片中,用户无需进行插拔操作,即可通过网络远程配置运营商信息,实现通信功能的切换。从技术演进角度看,SIM卡形态一直在不断变小。从最初的Mini SIM卡到Micro SIM卡,再到现在的Nano SIM卡,卡片尺寸持续缩小。
eSIM的出现标志着SIM卡正式进入“无卡化”时代。eSIM具有多重优势:其芯片面积仅为Nano SIM卡的1/3,直接焊接在主板上可节省宝贵空间;它使设备防尘防水等级从IP68迈向IP69,设备故障率降低18%。
eSIM还带来了用户体验的革命性提升。跨国旅行时可在线秒切当地套餐,换机激活时间缩短70%。一位行业观察家指出,eSIM不仅是技术的进化,更是人与世界连接方式的范式革命——它撕开了终端形态的想象边界,也为万物智联埋下伏笔。
02 产业博弈:三大运营商的挑战与机遇eSIM在国内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据业内人士分析,运营商因顾虑用户转网率攀升而采取消极应对态度;政策层面曾因安全风险考量,对其在手机端的应用加以限制。利益博弈是eSIM在国内“慢半拍”的根本原因。在携号转网之前,运营商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和用户做强绑定。
有数据显示,eSIM用户年转网率较实体SIM卡用户高18%。2025年,运营商对eSIM的态度发生了显著转变。政策松绑后,中国联通率先在25省市开放“独立号码”服务,移动、电信跟进系统改造。运营商推出“一号多终端”绑定策略(手机+手表+平板共享套餐),将用户年流失率从18%压至7%,ARPU值提升12%。
这一转变背后,是运营商传统业务增长乏力的现实。2025年上半年,中国移动营收五年来首次下降,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各自面临着行业共同挑战。在人口红利消失的存量市场,揽客难度大幅增加,C端用户的争夺战早已白热化。
同时,安全问题也是运营商推广eSIM的重要考量。2024年eSIM虚拟号诈骗案激增37%,倒逼运营商部署“人脸+身份证”双重认证。不过,有安全专家认为,eSIM反倒比实体SIM卡更安全:不同于实体SIM卡,eSIM在手机上写卡时,会绑定手机的EID和IMEI,如若发现有诈骗的风险,会直接拉黑该设备。
03 终端革命:苹果、华为联手推动“无卡化”在eSIM推广过程中,终端厂商成为关键推动力。2025年9月,苹果iPhone 17 Air与华为Mate XTs三折叠旗舰同步取消物理SIM卡槽,全面转向eSIM技术。苹果的“5.5mm赌注”引人注目。iPhone 17 Air为实现史上最薄机身(仅5.5mm),彻底移除实体卡槽,释放约3.2cm³空间用于堆叠电池与均热板散热系统。
华为则在折叠屏领域实现突破。Mate XTs三折叠结构对空间利用率要求严苛,取消卡槽后,主板节省15%面积,铰链与电池获得升级冗余,整机密封性提升40%。终端厂商对eSIM的布局为其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随着运营商解禁,eSIM版国产手机大概率也将在国内同步放开。
一旦政策松动,华为、小米、OPPO、vivo等头部厂商将迅速响应,eSIM终端市场有望迎来一轮集中爆发。eSIM技术正在重构手机设计逻辑。业内预测,2025年将是旗舰机普及eSIM的元年;到2026年,欧盟可能强制新机取消卡槽,安卓中端机跟进;2028年,充电口、物理按键可能消失,全无线eSIM设备占比超50%。
04 产业链布局:哪些企业已抢占先机?eSIM技术的普及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重新洗牌,从芯片、模组、平台到终端,一批中国企业已抢先布局。在芯片封装领域,紫光国微成为国内首个实现eSIM晶圆级封装商用的企业,其芯片支持-40℃至105℃宽温域运行,擦写次数达50万次,数据保持时间20年。
在安全认证环节,东信和平是全球首个通过GSMA eIM(嵌入式身份管理)认证的企业,平台接入设备超200万。新恒汇则在柔性引线框架领域占据全球市场第二的位置(仅次于法国Linxens),eSIM封测月产能3500万颗,服务恒宝股份、楚天龙等头部客户。
在模组集成方面,美格智能推出全球首款5G+eSIM模组(FG150系列),支持SA/NSA双模,射频性能较传统方案提升30%。该公司深度参与苹果、华为穿戴设备供应链,其深圳基地新增500万片eSIM模组产线将于2025年Q3投产,优先承接特斯拉、蔚来车联网订单。
广和通与中国联通联合发布5G+eSIM模组,为物联网设备提供通信方案。eSIM在物联网领域的需求尤为旺盛。据ABI Research预测,到2026年,60%的物联网设备将采用eSIM,彻底重构连接生态。途鸽科技发布的全球一站式eSIM IoT解决方案,已广泛应用于智能穿戴、车载通信、工业物联、智能储能、物联网终端等领域。
05 未来前景:eSIM开启万物智联新时代eSIM技术的推广不仅关乎通信行业本身,更将成为推动万物互联的基础设施。Jupiter Research的测算数据显示,到2026年,全球使用eSIM技术的物联网连接数量将从2023年的2200万增长至1.95亿。据GSMA Intelligence预测,至2030年,全球预计将有约69亿eSIM智能手机连接。
eSIM与新兴技术的融合将催生新业态。在AI驱动的实时交互场景中,eSIM的全时高速的数据传输能力,为智能汽车、远程医疗等前沿领域筑牢了底层连接支撑。低轨卫星通信与eSIM融合,将构建“空天地一体”网络。
eSIM技术的应用还将推动运营商的数字化转型。面对传统业务增长乏力,三大运营商均在积极布局AI、低空经济和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寻找第二增长曲线。中国移动力推“AI+”战略,杨杰在业绩说明会上透露,“中国移动的AI相关收入已经达到几十亿元的数量级”。
中国电信则聚焦“量子+”和低空经济,量子收入同比增长171.1%。随着eSIM技术的成熟,未来我们不仅将告别实体SIM卡,更将迎来一个“无卡化”的智能世界。汽车、AR眼镜、智能手表等设备借势eSIM爆发,低轨卫星通信与eSIM融合,正构建“空天地一体”网络。eSIM革命只是开始,真正的万物智联时代正在到来。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