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4 14:05

花小猪阴阳抽成:乘客付 147,司机得 83,64 元去哪了?内幕太坑

“乘客明明付了 147 块多,我跑完一趟到手就剩 83 块!中间 64 块钱凭空消失,这抽成比例都超 40% 了,说好的监管红线 30% 呢?” 成都网约车司机谢师傅拿着手机订单,气得手都在抖。最近,花小猪平台的 “阴阳抽成” 内幕被越来越多司机曝光,订单层层转卖、抽成偷偷超标,乘客多花钱,司机少赚钱,那消失的钱到底进了谁的口袋?平台又是怎么钻监管空子的?

先说说谢师傅遇到的糟心事。10 月 10 号那天,他在花小猪接到一笔订单,乘客从起点到终点,实际支付了 147.76 元。可等他跑完这趟活,一看自己的收入明细,到手只有 83.41 元。谢师傅一算,中间足足差了 64.35 元,抽成比例高达 43.5%!更让他生气的是,后来他才发现,这单根本不是花小猪直接派的,而是从另一个平台转过来的 “二手订单”。自己辛辛苦苦跑一趟,大部分钱都被平台以 “转单” 的名义抽走了,换谁谁不气?
无独有偶,郑州的一位网友也遇到了类似情况。10 月 5 号,他从郑州经开区的小区打车去东区超市,在花小猪下的单,结果来接他的是另一家出行公司的司机。这趟下来,他付了 10.11 元,可司机说自己实际到手才 6.5 元。算下来,两个平台加起来抽走了 3.61 元,抽成比例也有 35.7%,远超 2022 年交通运输部 “抽成不超过 30%” 的规定。

要说这花小猪的操作,可真够 “隐蔽” 的。表面上看,母公司滴滴去年还对外宣称,所有订单平均抽成约 14%,最高抽成不超过 29%,还承诺年底前降到 27%。可实际情况呢?司机们遇到的高抽成订单一抓一大把,这 “明面上的合规” 和 “暗地里的超标”,简直是天差地别。
有司机在小红书上吐槽,自己被花小猪和哈啰 “整懵了”。本来是乘客在花小猪下的快车单,结果花小猪偷偷把这单以 “单人独享顺风车单” 的形式,卖给了哈啰平台。可实际上车上有两个乘客,一上车就开始计行程,结果司机和乘客一起跟客服沟通了半小时,才把订单问题解决。这位司机无奈地说:“为了多抽两成佣金,花小猪连快车单跨平台转顺风车单的操作都敢来,吃相也太难看了!”

这种转卖订单的操作,在花小猪平台可不是个例。今年 1 月,一位司机在黑猫投诉上反映,他通过如祺出行接到一个从滴滴转来的订单,全程 5.8 公里。滴滴给的接单价格是 11.53 元,转到如祺就变成了 9 块多,如祺再抽一波佣金,最后他到手只剩 6.92 元,总抽成比例直接飙到 40%。还有位司机更冤,在一个平台看到 80.6 元的订单,没抢到手,结果转眼在另一个平台看到同一行程的订单,价格却变成 68.02 元,少了 12 元。他问乘客,乘客说根本没取消过订单,这明摆着是平台在后台偷偷 “切单”,把高价格订单转成低价单,中间的差价全被平台赚走了。
更气人的是,这些转卖的订单,往往会经过多个平台 “层层抽水”。比如花小猪先把订单卖给 A 平台,A 平台抽一波后再卖给 B 平台,B 平台再抽一波,最后到司机手里,钱已经没剩多少了。而且整个过程特别隐蔽,乘客完全不知情,还以为自己是在原平台打车;司机也只能被动接受,想维权都找不到门路 —— 找原平台,客服说订单是第三方派的;找第三方,客服又说自己是 “按规则抽成”,最后司机只能被来回推诿,问题根本解决不了。

按理说,2022 年交通运输部就推出了 “抽成阳光行动”,要求平台公开计价规则,抽成上限不超过 30%。可花小猪却用各种手段变相抵制监管:一会儿用算法把订单 “切” 给第三方,拆分抽成环节,让单平台抽成看似合规,实际总抽成早就超标;一会儿又隐瞒数据,不公开详细的抽成明细,司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钱是怎么被抽走的;还有的时候,把本该平台承担的责任转嫁给司机,比如乘客投诉要司机担责,平台却躲在后面赚差价。
这种操作不仅坑司机,也间接坑了乘客。乘客付的钱没少,可司机拿到的钱少了,服务质量难免受影响;而且订单转来转去,一旦出现问题,责任划分不清,乘客维权也很麻烦。西安市 2025 年二季度的数据显示,网约车单车日均营收同比下降 17%,只剩 324 元。收入越来越少,抽成却越来越高,司机们的怨气能不大吗?

这事在网上曝光后,网友们都炸了锅。有网友替司机抱不平:“司机风里来雨里去的,赚点辛苦钱容易吗?平台凭啥抽走快一半?这跟抢钱有啥区别!” 还有网友吐槽:“我之前在花小猪打车,感觉价格没比其他平台便宜,原来钱都被平台暗戳戳抽走了!” 也有网友质疑监管:“不是说抽成不能超 30% 吗?为啥平台还敢这么干?监管得跟上啊!” 还有网友分析:“平台就是利用自己的资本优势,压制司机和乘客的议价能力,这样下去,整个行业都会被搞乱!”
好在最近已有部分地区开始出手监管。2024 年以来,南宁、宁波等六个城市的交通部门,集中约谈了高德等平台,还让它们签订了 “禁止转卖订单 + 抽成上限 30%” 的承诺书。这些地方的监管已经初见成效,比如宁波的网约车订单合规率就冲进了全国前列,运价也比以前合理了一些。可问题是,现在只有少数地方在严管,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监管体系,而且惩罚力度不够,导致有些平台 “边约谈边违规”,根本不怕。

更狡猾的是,有些平台开始 “换马甲”,把 “转卖订单” 包装成 “联合调派”,把中间的差价说成是 “技术服务费”,试图蒙混过关。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得在国家层面明确转卖订单的法律性质,建立跨区域的协同监管机制,提高违法成本。不然,平台总能找到新的漏洞钻。
其实,花小猪要是一直靠 “阴阳抽成”“转卖订单” 赚钱,早晚会遇到大麻烦。现在广州、宁波等地已经上线了 “一车一平台” 系统,以后司机只能在一个平台接单,平台想偷偷转单就难了;而且,虽然现在 30% 的抽成红线只是倡议,但《价格法》《反垄断法》随时都能套用,要是平台继续顶风作案,迟早会被依法处罚。
说到底,网约车平台的核心是服务司机和乘客,而不是靠钻空子赚差价。只有公开透明的计价规则、合理的抽成比例,才能让司机愿意干、乘客愿意用,行业才能健康发展。希望花小猪这些平台能早点醒悟,主动合规经营,别再让司机和乘客寒心。也希望监管部门能尽快出台全国统一的规定,把平台的 “小动作” 都管起来,还网约车行业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
免责声明:文章案例过程,图片都来自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果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文本不存在捏造事实。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花小猪阴阳抽成:乘客付 147,司机得 83,64 元去哪了?内幕太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