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要搞核电站小堆化,20年内计划建35座,靠俄日韩帮忙能实现吗
文 | 金锐点编辑 | 金锐点
提到核电站,不少人会觉得是占地广、容量大,还得配套大电网,可越南最近的核能计划,却把目光对准了小个子。
要搞核电站小堆化,20年内(到2045年)计划建成35座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
这事儿听着挺有野心,毕竟越南现在靠一座运行了40多年的老核堆,就能撑起全国近六成医用同位素供应,连新冠疫情时进口渠道断了,都能靠它满负荷运转补上缺口。
可疑问也摆在这儿,这种小堆全球还处于研发阶段,没经过传统反应堆那样数十年的验证,越南自己又缺大型核电项目的经验,只能靠俄日韩等国帮忙,它真能把这个35座的目标落地吗?
越南为啥非要搞小堆化,这背后其实藏着它的现实需求,越南有个大叻核能研究院,旗下的研究反应堆已经运行了40多年,是该国唯一运营核研究反应堆的机构。
别小看这座老堆,它每年能生产1000到1500居里的放射性同位素,供应给全国40家核医学部门中的23家。
也就是说,近六成医院的核医学需求,都靠它支撑,2020年前后新冠疫情期间,同位素进口渠道受阻,这座老堆更是连续年运行超过4500小时,几乎完全满足了国内对碘-131的需求,帮数百万病患保住了治疗机会。
但老堆的局限也很明显:容量小、灵活性不足,没法满足未来的需求,越南早就规划好了下一步,同奈省核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要在2027年开工建设一座10兆瓦的新反应堆,这座新堆的产能是现有老堆的20倍。
不仅能承接更大规模的科研任务,还能把老堆的同位素生产任务全接过来,预计2035年完成转移。
而小堆化的SMR,正是衔接这种需求的关键,它的单机容量低于300兆瓦,只相当于传统反应堆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不用依赖超大电网,正好适配越南中小型电网的布局。
而且它采用完全被动的安全系统,没有外部电源也能自我冷却,投资和建设周期还短,对想分步推进核能的越南来说,确实是个务实的选择。
也正因如此,越南政府直接把SMR列入了国家11项战略技术,当然目标再合理,也得有具体的推进节奏。
大叻核能研究院院长曹东武博士早就把路线图划清楚了,第一步是到2035年,先建成8到10座SMR,同时完成相关技术的掌握。
第二步再到2045年,把总量提升到30到35座,真正形成小堆化的核能体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越南也在补短板。
最关键的就是人才,曹东武提到,现有老堆虽然能做一些培训,但缺乏灵活性和系统化资源,根本满足不了新堆、核电站和SMR项目的人才需求。
所以早在去年8月,越南原子能研究院就提出要组建国家核能研究与培训中心,把大叻核能研究院和河内核能培训中心合并。
从过去重科研生产的模式,转向科研、培训、实践并重,就是想打造一个核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的核心枢纽,为后续项目储备人手。
不过,人才只是其中一环,技术和经验的短板更难补,目前越南有数千名受过培训的核工程师和科研人员,不少人都在大叻的老堆参与过研究。
但这些经验大多集中在小范围科研,缺乏大型核电项目建设与运营的实战经历,比如项目管理怎么统筹、产业链怎么协同、核心技术怎么本土化,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缺口。
也正因为如此,越南把国际合作当成了重要抓手,一方面跟国际原子能机构合作,引入国际标准的培训课程。
另一方面直接对接俄罗斯、日本、韩国等有SMR源头技术的国家,计划先合作建设一座研究用SMR,通过技术转移慢慢掌握核心能力。
曹东武也提到,其他国家的经验证明,这种先合作学技术、再推动本土企业参与的路径,是建立可持续核工业体系的关键。
但这条路也不是没风险,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就是SMR本身的技术成熟度,目前全球范围内,SMR都还处于研发阶段。
远没有传统反应堆那样经过数十年的安全验证,后续会不会出现技术瓶颈、成本会不会超支,都是未知数。
而且越南想靠俄日韩帮忙,也得考虑技术依赖的问题,如果核心设备、关键技术一直掌握在别人手里,就算建成了35座小堆,也很难说真正实现了核能自主。
曹东武其实也点出了关键,越南要实现自主,得一步步来,先建符合国际标准的安全法律和独立监管体系,再靠培训中心和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最后从研究堆和SMR起步,慢慢扎进核能供应链,缺了哪一步都不行。
这么看下来,越南的小堆化计划,既有清晰的需求支撑,也有明确的路线图,甚至连补短板的方向都找好了,但能不能成,关键还在落地能力。
它有40年老堆的运营经验,有20倍产能新堆的规划,也有俄日韩的技术支持,可缺大型项目经验这个短板,不是靠合作就能立刻补上的。
SMR的技术成熟度,也需要时间来验证,20年内建35座,对越南来说是一场不小的考验,最终能不能实现,或许要看它接下来10年,尤其是2035年之前那8到10座SMR的建设情况,能不能把纸上规划变成实际经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