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作者] 发表于 2025-10-13 21:16

女子确诊糖尿病,天天吃白菜,3个月后去复诊,医生:你干了啥



林阿姨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也没怎么吃过甜食,居然在体检时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
可体检报告摆在眼前,空腹血糖已经飙到8.9 mmol/L,糖化血红蛋白也高达7.5%。医生当场就开了降糖药,还叮嘱她注意饮食、控制体重、坚持运动。
她说干就干,天天白菜汤、白菜拌、白菜煮,连饭都吃得极少。家人劝她注意营养,她却说:“不吃就不会升糖!”3个月后,林阿姨去复诊,医生一看报告,差点没认出来她。
不仅血糖恢复正常,糖化也降到了6.2%,连体重都轻了十几斤。但医生却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你这不是控糖,是在拿命拼。”

吃白菜降糖,真有那么神?白菜确实是个好东西,低糖、低脂、高纤维,还富含维生素C、钾、植物化学物等成分,热量低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对于控制血糖、促进肠道蠕动、减轻胰岛负担都有帮助。但问题是,光靠白菜,是控不住糖尿病的。糖尿病的核心问题,是胰岛素功能受损或胰岛素抵抗,这不是靠吃一种食物就能解决的。
短期内大量减少碳水和热量摄入,确实可以让血糖“看起来”变好。但这只是暂时的假象,身体长期缺乏营养,反而会加速代谢紊乱,对胰岛功能造成更大损伤。
控糖不是节食,更不是绝食,而是科学平衡饮食。

吃得越少,血糖越稳?你可能陷入了“饥饿陷阱”很多糖尿病患者一听说“碳水会升糖”,就干脆戒主食,甚至一天只吃青菜水果。
刚开始确实血糖降了,但没过多久,身体就开始“报警”了:晚上睡不好,白天没精神;手脚冰凉,心慌气短;稍微吃点东西血糖就飙升;甚至出现低血糖、头晕、出汗……
这是因为长期低能量摄入,会让基础代谢下降,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反而更容易血糖波动。而且,肌肉流失、肝糖原耗尽、内分泌紊乱等一系列问题也会接踵而来。
《中国2型糖尿病饮食治疗指南》明确指出:糖尿病患者每日碳水摄入不应低于总能量的45%。合理搭配主食,优选全谷物、杂豆类、薯类,远远比单纯吃青菜安全有效。换句话说:控糖,不是靠饿出来的,而是吃对了。

医生提醒:这3类“控糖误区”,比糖本身还伤人林阿姨的“白菜疗法”,其实就是很多人走过的弯路。下面这些控糖误区,也常常让人走偏方向。
1. 主食一口不沾
不少人以为不吃主食就不会升糖,但结果是饿得发慌,晚上暴饮暴食,血糖反而更高。
正常人都需要基础能量供给,糖尿病人更不能完全断碳水。关键是选对主食,比如糙米、燕麦、玉米、红薯等升糖指数(GI)较低的食物。
2. 只吃素不吃肉

很多老年糖友怕胆固醇、怕脂肪,干脆不吃肉。但蛋白质摄入不足,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和肌肉流失,血糖控制也会变差。
指南建议:每天摄入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豆制品、瘦肉)对维持血糖稳定非常关键。
3. 只盯着血糖,不看体重和肌肉
有些人血糖虽然降下来了,但体重也掉得厉害,气色差、体力弱。这种情况多半是营养结构失衡。实际上,糖尿病的核心管理目标不仅仅是血糖数值,还包括体重、血脂、血压、肌肉含量等整体代谢状态。

控糖要吃得“聪明”,不是吃得“少”林阿姨后来在医生指导下,慢慢恢复了正常饮食。她开始吃杂粮饭,早上一个鸡蛋,中午一份鱼和绿叶菜,饭后散步半小时。
结果再去复查,血糖依旧稳稳的,而且精神状态也好多了。
医生说,她以前靠白菜“硬控”血糖,是在透支身体。而现在这种均衡饮食+规律运动的方式,才是长久之计。
这也提醒更多糖友——不要盲目模仿“极端控糖法”,更不要轻信偏方、谣言。身体是个系统工程,控糖要靠科学。

最后提醒:糖尿病管理,不能只靠“自学成才”不少糖尿病患者不愿意去医院,靠自己“摸索”饮食和用药,结果越控越乱。其实现在很多三甲医院都有糖尿病专科门诊,提供营养评估、运动处方、个性化用药方案。
国家卫健委也倡导“以患者为中心”的慢病管理体系,糖尿病作为重点慢病之一,已有完整的诊疗规范和随访制度。
所以,如果你或家人被确诊糖尿病,第一步不是节食,而是找专业团队评估病情,制定科学方案。
别等到身体吃不消,才后悔莫及。

来源:廖氏妙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女子确诊糖尿病,天天吃白菜,3个月后去复诊,医生:你干了啥